閱讀指南
今天給各位分享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的知識,而且還會對宋仁宗簡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1、宋仁宗簡介,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
簡單直接的說:宋仁宗趙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侄孫,宋太祖趙匡胤是宋仁宗趙禎的伯祖父,他們是祖孫輩的關系。
宋仁宗,名趙禎,出生時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恒第六子,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生于東京(開封),生母李氏,是真宗后宮一個普通妃子。
趙禎出生后,在真宗的默許下,將其交給皇后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在宮內外都稱作劉皇后之子。李妃害怕劉皇后的權勢,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有生之年都沒有和兒子相認。
真宗的長子、三子、四子、五子都幼年夭折,連名字也沒有起。直到百年后宋徽宗追冊宗室,
賜真宗長子名趙禔,封溫王;三子名趙祇,封昌王;四子名趙祉,封信王;五子名趙祈,封欽王。
而真宗次子趙祐,生于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五年(1002年)被冊封為封信國公。因為趙祐是當時真宗唯一在世的兒子,所以真宗最為寵愛他,并準備立他為皇太子。不過,就在咸平六年(1003年),趙祐突然患病,隨即去世,年僅九歲(實際七歲半)。
愛子夭折后,宋真宗悲痛欲絕,幾乎因此不起,勉強恢復后,追封次子為周王,賜謚號悼獻。二十年后,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皇太子趙禎繼位,追封二哥為太尉、中書令。明道二年(1033年),追冊為皇太子,稱“悼獻太子”。
所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趙禎(受益)出生時,是真宗當時唯一的兒子,其實也是最后的兒子。對于這個好不容易得到的嗣子(真宗時年已經四十三歲,不折不扣地老來得子),真宗欣喜若狂,無比重視,除了讓皇后親自撫養外,平時愛子的一舉一動,真宗都要詳細了解,噓寒問暖,并不厭其煩地安排親信內官宮女加以照料,生怕他重蹈之前五個哥哥的早夭覆轍。
幸好,幼年趙受益在劉皇后、楊淑妃的親自撫養下和真宗的深切關愛下,健康成長,沒有遇到過什么大病大災。這也讓子嗣單薄的真宗大感欣慰,覺得平日里修道崇仙的努力沒有白費,上天垂憐,總算沒有讓自己遭受絕嗣之難。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歲的趙受益被封為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晉封壽春郡王,同時出外就學于資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中書令銜。
天禧二年(1018年),趙受益晉封升王。同年九月,趙受益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這一年,趙禎八歲。
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已到晚年,身體不好,時時生病,心里很是擔心自己會突然去世。于是,他私下和心腹宦官昭宣使周懷政商議,看是不是提前安排讓太子監國,也好以防萬一。
周懷政性子急,見皇帝要讓太子監國,于是馬上找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首相)寇準商量??軠释瑯蛹毙?,第二天就當面向真宗建議授太子監國之權。真宗沒想到事情這么快就被外臣知道并立即奏請安排,心里很不高興,不過太子監國也是自己首先提出的,于是也表示同意。
寇準便招翰林學士楊億起草奏章,準備在大朝時正式上奏真宗,請求讓太子監國。同時,寇準還和楊億說,太子監國后,就讓楊億代替丁謂,出任樞密使。
沒想到,消息被口風不嚴的周懷政泄露出去,丁謂得知寇準將在太子監國后就以楊億代替自己擔任樞密使,于是馬上進宮向真宗告狀,說寇準心有異志,交集內官,準備擁立太子謀反。真宗本來心里就不痛快,丁謂的話更是火上澆油,于是立馬下旨,免去寇準官職差遣,改任太子太傅。而太子監國一事則再也不提。
寇準罷相后,周懷政頓時后悔不已,深恨自己口風不嚴,好好的一件事情最后搞得一塌糊涂。并且自己和丁謂有舊怨,現在丁謂得勢,寇準罷相,如果以后丁謂再向真宗進讒言,說自己不忠于皇帝,想要奉太子監國而另立新君,那就慘了。
于是,周懷政決定干脆發動政變,殺丁謂及其黨羽樞密副使曹利用,重迎寇準為相,奉真宗為太上皇,迎太子登基為帝。
就在準備起事的前一天,周懷政的同黨客省使楊崇勛、內殿承制楊懷吉突然反水,把政變計劃向丁謂等人全部說出,使得丁謂、曹利用搶先出手,包圍周懷政住所,把他及同黨一網打盡。
得知心腹內官、最信任的周懷政居然要政變(周懷政跟隨真宗近四十年,自潛邸就隨侍左右),真宗震驚不已,命丁謂詳加審訊,并親自審問周懷政。周懷政并無二話,只是不斷叩首而已,這都是為了不使丁謂有機可乘,把事情往寇準身上牽扯。
之后,暴怒的真宗將周懷政賜死,同黨一并誅殺。而寇準也被遷怒,免去太子太傅,降為太常卿。丁謂還趁真宗病重不理政事,私自勾結劉皇后,將寇準趕出東京(開封),出知相州,然后徙安州,再貶道州司馬。天圣元年(1023年),寇準在最后的貶居之所雷州(廣東雷州)去世。
在經歷此事后,真宗心中著實害怕,并在病重、神志不清的狀況下,懷疑所有人都會有作亂企圖,甚至疑心十歲的太子趙禎也有謀反意圖,居然動了廢太子的念頭。
危急時刻,參知政事(副相)兼太子賓客李迪挺身而出,向真宗慷慨激昂訴說太子純孝,絕不可能謀逆,逐漸說服真宗。最后,李迪一語中的:“陛下有幾個兒子?”,頓時使真宗頃刻間清醒,才想起自己就這么一個兒子,而且素來仁孝懂事,身為唯一的皇嗣,怎么可能參與謀逆?廢了他,難道立其他侄子不成。
于是,真宗再沒有詢問太子此事,并一如既往信任關愛趙禎,李迪也被加授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
乾興元年(1022年),五十五歲的宋真宗病逝,十二歲的皇太子趙禎繼位,成為大宋四代皇帝——宋仁宗。
時間倒退六十二年前,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后周殿前都點檢、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授意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親信策劃下,鼓動士兵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發動兵變,為他黃袍加身,擁其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大軍返回都城開封,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七歲的后周恭帝郭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受周禪建立新朝,國號“宋”,改元建隆,即宋太祖。
太祖登基后,先南后北,逐一消滅各地割據政權,收南平、下湖南、滅后蜀、破南漢、平南唐,將自唐末開始的中原分裂局面基本結束,并兩次“杯酒釋兵權”,用溫和的手段將隨自己起事的親信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一一解除,徹底解決了自唐中葉以來地方藩鎮節度使擁兵自擅、跋扈難制的局面。
太祖出身武人,所以特別了解武人專權擅政的危害,登基后,即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制”政策,使武將不能單獨掌握軍權,只能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動。而禁軍的調動權歸文官樞密院,樞密院官員又直接由皇帝選拔管理。這樣,禁軍的一切指揮權都集中于皇帝,消除了五代時“兵強馬壯者自為天子”的情況發生。
在限制武將的同時,太祖也改革中樞機構,把朝堂中樞機構分列為政事(中書門下)、軍務(樞密院)和財政(三司使)三大系統,各不統屬,由皇帝直接管理。再另設御史臺等機構,用以監察百官。這樣,在把地方權力集中到中樞朝廷后,中樞的權力又又進一步集中于皇帝,皇權由此進一步強化,對于趙宋皇室統治天下也更為有利。
太祖登基時不過三十四歲,在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不過九歲,趙德芳更只有一歲。鑒于五代各朝經常有皇帝壯年去世而幼子無法掌握權力、被權臣篡位的情況發生(太祖本人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奪取后周社稷,登基為帝的),于是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將時年二十一歲的三弟趙光義封為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御使領泰寧軍節度使。此后再逐步晉封為大內都部署,同平章事、開封府尹,兼中書令、東都留守、晉王,朝班位列宰相之上。
太祖的本意,就是將已經成年的三弟作為實際的皇儲對待,以穩定人心,鞏固社稷。如果自己有意外發生,則國家不至于沒有成年嗣君,從而導致趙氏天下被其他權臣篡奪。這也是太祖吸取了五代各朝的教訓,實施的一個變通辦法。
不過,隨著太祖在位日久,長子趙德昭也平安長大,太祖兄弟間的關系也變得微妙。雖然趙光義還是晉王、開封府尹、同平章事,事實上的皇儲,但是趙德昭也逐步被封授官職,先后就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叔父潛在的競爭者。
太祖的內心,自然是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嗣君的。不過三弟趙光義在擔任了十多年的晉王、開封府尹后,也不再是那個當年青澀的少年人,而是掌握了大量權力、匯集了眾多追隨者的大宋第二號實權人物,培養和提拔的親信遍及朝野內外。太祖即使想廢黜他的儲位,也要慎重考慮,以免引發風波甚至政變,并因此發生內訌,使得社稷動搖。
太祖想徐徐圖之,逐步提升長子趙德昭的地位,再慢慢削弱三弟趙光義的勢力,最好像當年“杯酒釋兵權”一樣,溫和地、不傷和氣地免去趙光義的皇儲之位,繼續保留他的官爵,然后正式賜封趙德昭為太子。
可惜時不我待,就在太祖一步步實施這個計劃的途中,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召晉王入宮飲酒,當夜有人在宮外看見殿內燭影搖動,似乎晉王趙光義離座在退避什么,然后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次日,宮內忽然傳出噩耗,太祖駕崩。十月二十一,晉王趙光義即皇帝位,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關于這段歷史,史書上多有記載,大多懷疑是太宗為了保住皇儲之位,謀害了太祖,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見。千年以來,眾說紛紛,沒有統一的意見。而事件的真相,則湮滅于歷史長河中,再也沒有澄清的那一天了。
太宗繼位后,繼承太祖遺志,將殘存的割據政權:吳越、漳泉、北漢一一消滅收復,基本統一全國,只剩下當年后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沒有拿下。于是太宗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雍煕三年(986年)兩次向燕云用兵,意圖收復故土,但是都被契丹挫敗,給后世子孫留下了三百年的遺憾。
太宗即位后,因為長子趙元佐聰明機警、有武藝、善騎射,所以屬意他為皇儲人選。但是趙元佐為人率直、嫉惡如仇,對于父親為了鞏固皇位而迫害四叔趙廷美、堂兄趙德昭十分不滿(太宗即位后,將四弟秦王趙廷美借故削爵流放,使得他憂憤成疾、病逝房州。趙德昭隨同太宗出征燕云,大軍潰敗后,太宗一時沒有訊息,大臣們有擁立趙德昭為帝,收拾殘局的意思,后來太宗恢復和大軍的聯絡,對此甚為忌憚,之后故意用言語逼迫趙德昭,使其在中書省自殺),并因此抑郁成疾,在雍煕二年(985年)因病導致神志不清,放火焚燒宮殿,東京開封因此損失慘重。事后,趙元佐被廢為庶人,失去了繼承權。
太宗次子趙元佑,在大哥被廢后,開始受到重視,在雍熙三年(986年)被太宗任命為開封尹兼任侍中,改名趙元僖,晉封為許王,加中書令銜,基本上是按照皇儲的待遇來對待。就在立儲之事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時,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大朝會,許王趙元僖上朝不久,忽覺身體不適,于是立即辭朝回府,太宗也匆匆結束朝會,親自前往許王府探視。當太宗來到的時候,趙元僖已經不能自理,太宗悲痛地喊他名字,他還能勉強回話,流淚不止,不久后,就連話也說不出了,隨即去世,時年二十六。
太宗痛失愛子,悲痛莫名,幾日都無法正常飲食休息,常常獨自哭泣。后來勉強支撐著處理政事后,追贈趙元僖為皇太子,追謚為恭孝。
趙元僖去世后,太宗以為儲君之位不詳,所以不再提及立儲之事,大臣馮拯等人上書要求更立儲君,太宗大怒,把他們全部貶斥嶺南,此后再沒有人敢于公開上奏立儲之事。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因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的北伐燕云之戰中身受箭傷,久不痊愈,以致箭創時而潰爛,危及身體,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于是私底下詢問參知政事寇準立儲之事??軠首プC會,向太宗陳說立太子有利于國家穩定、社稷鞏固,天下臣民都期盼大宋能夠早定國本。于是,太宗下定決心,明發詔書,立第三子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恒,并大赦天下。
之后,皇太子趙恒以太子儀仗在東京(開封)城中出行,東京官民百姓都列于街道兩側,歡呼雀躍、向皇太子致敬。
趙恒是唐末以來,中原地區上百年間第一個被正式公開冊封為皇太子的儲君(之前都是以開封尹為默認的皇儲),百姓們親眼得見百年來第一個皇太子在自己面前巡游經過,興奮仰慕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囿于君臣父子的傳統思想、和太宗尚在的事實,只怕百姓們早就忘乎所以得大喊“萬歲”了!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太宗在東京開封萬歲殿病逝,時年五十九?;侍于w恒登基,成為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如前所述,真宗的第六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趙禎。所以,宋仁宗趙禎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孫子,同時,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侄孫。
2、宋仁宗生活的時間?
宋仁宗生活在1010年到1063年。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早年歷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在東京福寧殿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全謚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又作濬)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永昭陵。
仁宗性情寬厚,為政寬仁、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
3、宋仁宗的悲慘下場?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趙禎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遼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見趙禎,趙禎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只好對遼朝使者說是飲酒過量所致。此后幾天,趙禎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等荒唐的言語。宰相文彥博、富弼等人負責全權處理朝廷內外大事,并組織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觀進行祈禱活動。二月,趙禎逐漸康復,開始處理政事。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于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后,“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之前”
4、93包青天宋仁宗是誰?
- 93版包青天宋仁宗扮演者
孫鵬
孫鵬,1965年12月19日出生于臺灣,中國臺灣男演員、藝人,主持人,畢業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專業40學分班。
5、宋徽宗是宋仁宗的兒子嗎?
不是。宋仁宗是宋徽宗的爺爺的堂叔,仁宗無子,英宗是幼年被仁宗抱養的。宋仁宗趙禎是大宋王朝史上的第四代皇帝,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
關于宋仁宗簡介和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還木有評論哦,快來搶沙發吧~